先合理,才能有美感啦!

李白有一首淥水曲,情調非常美麗:

淥水明秋日

南湖採白蘋

荷花嬌欲語

愁殺蕩舟人

然而這第一句,在全唐詩版本記做「淥水明秋月」。

有人評論說,「月」意境比「日」美,所以應該用月,這叫「擇善而從」。

說實話,擇善而從是個好理由,可是如果不合理,那就變成是非問題,而不是美不美的問題了。

例如,若我今天辦了一個世界小姐選美大賽,有人拿了一個茶壺來參賽,就算這茶壺再漂亮,甚至真的比美女更美好了,我也不能讓一個茶壺參加世界小姐選拔啊!所以有時候在討論「美不美」之前,應該要先討論對不對、合不合理才是。

為何我說淥水明秋「月」是錯的呢?關鍵在這個「白蘋」身上。

白蘋是什麼?現代人應該很陌生,包括我也是,好在我們都擁有google,看到不懂的東西隨時可以查。

簡單來說,白蘋是一種水邊植物,可入藥,可餵豬。

姑且不論一個人(應該是女孩子)會不會晚上隻身去湖裡划船採東西。(這其實很詭異吧,晚上你哪知道人家是在採蘋還是在打撈浮屍??!!)

也不論在夜裡這個主人公是不是還能看見美麗的荷花(視力真好!!!!!!)

採蘋這個動作,應該是跟生產力勞動有關係(如果是疾病採藥,誰有心情看荷花?所以當然應該是為了食用或餵豬)。

Photo by Kenneth Schipper Vera on Unsplash

那麼,這種勞作活會在晚上做嗎?不會吧?假設這首詩的主人公是一個柔弱女孩子,到了晚上,不但不能好好休息,還要摸黑冒險下湖去,辛辛苦苦採菜餵豬,這麼讓人鼻酸的情景,李白看到還會覺得美,那麼李白一定是個沒心沒肝的渾蛋!

因此這首詩第一句,自然應該是淥水明秋「日」才對,絕對不該是氣氛比較好(晚上去划船採蘋看荷花,其實氣氛是詭異吧!)的明秋「月」。

這首詩大概的白話意思是:主人公(可能是女子)去湖中採蘋勞動,看見美麗的荷花,想到自己汗涔涔的、土土的工作的樣子,所以心裡頭很不是滋味(以上為女版,男版的話就是宅男下水工作,然後因為是魯蛇,只好一直看著荷花悲嘆人生)。

這種滋味是不是夢裡甜、眼前酸,現實與夢想衝突,彷彿仙杜瑞拉的故事呢?李白感受到了,或是營造出了這種氣氛,於是將這一幕寫下來,才成了這首動人的淥水曲。它絕對不會是可憐人半夜孤身撐船下湖,然後李白在旁邊尾行偷窺的故事(當時湖上可沒有燈光,要能看清楚湖上人是誰那得划多近啊!)。

所以啦,除非有版本證明李白當時寫的是月而不是日,不然應該是從日無誤。這也告訴我們,在文學作品的解讀上,不是氣氛好就正確,要先力求正確,再去研究美感在哪,才是合宜的喔!

--

--